新京报快讯(见习记者 苏季)5月16日,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,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作主旨报告时透露,中国对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和尝试,计划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、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。
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.6%
“新中国成立70年,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,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,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,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,让13亿中国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。”陈宝生在发言中回望中国教育“走过的路”。他表示,中国积极发展更有保障的教育、更加普及的教育、更加优质的教育和更加开放的教育,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,让群众有更多受教育机会,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,与更多国家交流合作共同进步。
陈宝生说,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。中国制定了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(2011-2020年)》和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》,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。
目前,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.6%,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.4%,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多万孩子,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,超过60%的教师和近50%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,推动逐步实现“校校用平台、班班用资源、人人用空间”。
建设百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
陈宝生介绍,随着近年来大数据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,中国相继发布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《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》,对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规划,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。
在人才培养方面,中国尝试着在大中小学各学段、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各类型融入智能教育的理念、知识和方法。比如,在中小学,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,推进普及教育;在职业院校,完善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,培养技术技能人才;在高校,布局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、专业体系,探索“人工智能+X”人才培养模式,推进建设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,加强复合型、应用型人才培养。大力实施全民智能教育,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源人工智能研发平台或展馆,鼓励人工智能科普创作,支持社会机构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。
陈宝生说,中国支持科研机构、企业、学校加强合作,促进产学研用结合。“我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一批智能教室,提升智能环境下教师教学诊断和精准教研的能力。我们在宁夏建立‘互联网+教育’示范区,并将在2020年底前启动建设10个以上‘智慧教育示范区’,优先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,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,引领智能时代教育变革。”
理论和技术的创新,是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引领力,应当作为关键环节。中国努力为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提供有力的科研创新支持。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,组织研究智能教育的发展战略、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,确立战略目标、基本方针与主要任务,谋划创新模式、应用方法和推广途径。积极搭建研究平台,计划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、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,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团队和专门高级人才。
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
陈宝生在发言时指出,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。智能技术对教育行业的渗透打破了传统教育系统的固有生态,使其开始向智能教育的新形态迈进。
但在高度关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,也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问题和挑战,如人机关系的伦理困境、个人隐私的滥用危机和新技术应用的数字鸿沟等。因此,要秉持积极审慎的态度,踏踏实实走好未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。
在陈宝生看来,未来智能教育发展可能有以下几条路。
一是普及之路。要把人工智能知识普及作为前提和基础,让学生对人工智能有基本的意识、基本的概念、基本的素养、基本的兴趣,培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的能力,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养。
二是融合之路。要立足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,建立起教育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对接对话机制,将产业界的创新创造及时地转化为教育技术新产品,提供更多更优的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设施。
三是变革之路。要发挥好、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、推动学校治理方式变革、推动终身在线学习中的作用。
四是创新之路。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力量,深入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,探索智能教育的发展战略、标准规范以及推进路径。